“微学期”提供学习大平台

首页 > 教育新闻 > 新闻阅读存档/2017-03-29 / 加入收藏 / 阅读 [打印]

    现如今青岛大名路小学700多名学生不仅在每周五参加全校的选班走课,在学校“微学期”中也能选择并参与适合自己个性化成长需要的课程,这让上学有了更多乐趣。“微学期”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生活,教会了孩子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本领。

    众所周知,每年度通常都是两个学期,而现在青岛大名路小学学生每年度有四个学期,即在常规的学期里再多设置两个“微学期”。校长周韫轶介绍说:“学校现在实行的是‘4.2’学期制度,即在基本保证国家规定的每学年38个教学周、12个假期周的前提下,将每学年划分为4个学期和2个假期。‘五一’‘十一’黄金周后一个星期是集中安排的‘微学期’”。

    “微学期”的设立,旨在给学生学习一个缓冲过程,让孩子更好地“收心”。假期家长带着孩子外出游玩,返校后立马投入正常教学活动,小学生会有各种不适应,学校集中利用这段时间安排“微学期”,各年级可以不急于推进教学进度,而是基于学生需求设置特色课程,有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“专家助力课程”,有开阔学生视野的“校外游学课程”,有锻炼学生学科能力的“参与体验课程”等等,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累积知识,形成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。

    “‘微学期’课程安排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视角出发,多选择的学习方式、多元化的课程体验,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。一年级数学课里有一节课是“认识人民币”,这节数学课与生活结合,落到实处就是教会孩子们在实际生活中学会使用人民币,在自己买东西的过程中,解决数学和生活的实际问题,这是一年级家长朋友最为推崇的一节课。因为,这样的课程不光让学生学会了课本知识,还让学生参与体验现实生活。”于玲老师告诉记者。

    三年级的“微学期”以“端午节”为主题,把各学科的内容进行了整合,语文老师从研究端午节文化、诗歌入手,综合实践老师指导学生做手抄报,数学老师给学生一张纸,让他们自己计算尺寸,制作纸壳版的粽子,然后课堂学习再延展到家庭生活,家长和学生一起动手,用五彩线将纸壳粽子变成彩色粽子。几堂课下来,学生不仅对端午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还练习了数学计算、几何制图、手工制作、报刊设计等。

    六年级1班学生万钰和同学都非常喜欢“微学期”的学习经历,“微学期”让她和同学们眼界大开,他们走进不同大学、走进社会实践基地、走进博物馆学习探究,他们徒步去寻访青岛名人故居,亲身沐浴文化气息,感悟名人风范,名家名篇的学习就这样从课堂、从书本里活了起来……青岛市教育局党委书记、局长邓云锋得知学校开展“寻访青岛名人故居”的课题研究后,鼓励学生“要继续探访下去,不仅走进故居,还能走进名人的内心世界”。而对口学区的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校长马鹏业说:“作为衔接学校,我们为大名路小学的‘微学期’提供了小升初引桥课程的支持,以此引导学生做好心理与学业双重准备。大名路小学的学生升入初中后不仅学习热情高,还能运用习得的学习方法,顺畅进入初中学习。”

    设置“微学期”是学校对课程结构的变革与尝试,是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的成功案例。青岛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柴清林告诉记者:“青岛市是全国中小学课程改革最早试点城市,我们支持学校根据实际积极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,支持学校调整课程结构、丰富课程内容、延展课程时空、推行弹性课时。‘微学期’创新课程设置,使得教师‘教’和学生‘学’的方式都发生了变化,呈现出开放的学习场景,取得了个性成长效应,而全市也将建立‘学校课程超市’,为基层学校推进教学改革提供帮助。”

    “别以为‘微学期’就是带着孩子玩。”周韫轶笑着说,“‘微学期’课程设置中除了各年级特色内容外,还专门开辟了‘学科加油站’,帮助在某一个阶段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查漏补缺,梳理知识脉络。老师采取‘一对一’或‘一对几’的方式在学生的‘最近发展区’提供学习助力,各年级制订的‘加油’方案提前印发给所有的学生,让孩子和家长自己选择,和学科老师预约上课时间。”记者了解到,四年级“微学期”周二下午一点半到三点是“英语加油站”时间,没有选择“加油站”的孩子还可以到操场进行拓展训练,而选择“加油站”的孩子就在教室内接受任课老师的个别辅导。

    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有升认为,“微学期”是学校教育的开放,是学习资源的开放,更是孩子、家长参与学校课程的开放。这种课程重构的探索为师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。(本报记者 孙军)